a8体育直播-美记,近14年NBA已有14队易主 家族企业被外界巨额资本接连取代
在职业体育的世界里,变革往往是静悄悄发生的,直到某一天,人们蓦然回首,才发现沧海桑田,根据美国体育财经记者布莱恩·温德霍斯特(Brian Windhorst)的最新报道,过去14年间,NBA已有14支球队易主,这一数字意味着联盟近半球队的所有权发生了更迭,更引人注目的是,这一波易主潮中,传统的家族企业式经营模式正逐渐被来自外界的巨额资本所取代,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版图的洗牌,更预示着NBA乃至全球职业体育经济模式的深刻转型。
数据背后的趋势:从家族生意到资本帝国
回顾2010年至今的NBA球队交易,我们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轨迹,2010年,金州勇士队被乔·拉科布(Joe Lacob)和彼得·古伯(Peter Guber)以4.5亿美元收购,拉开了这一波易主潮的序幕,随后,底特律活塞、费城76人、密尔沃基雄鹿、亚特兰大老鹰、休斯顿火箭、布鲁克林篮网、夏洛特黄蜂、明尼苏达森林狼、洛杉矶快船、萨克拉门托国王、孟菲斯灰熊、菲尼克斯太阳以及达拉斯独行侠(注:独行侠的出售虽未完全完成,但已达成协议)等队伍相继易主。
这些交易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成交价格的飙升,2014年,前微软CEO史蒂夫·鲍尔默(Steve Ballmer)以2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洛杉矶快船,创下当时体育球队交易的纪录,这个纪录很快被打破——2017年,休斯顿火箭以22亿美元的价格售出,而2023年,菲尼克斯太阳队的估值更是突破了40亿美元大关,价格的暴涨背后,是资本对NBA球队作为优质资产的疯狂追逐。
传统上,NBA球队多为家族式经营,如波尔默家族拥有圣安东尼奥马刺队长达数十年,湖人队的巴斯家族更是将球队视为传家宝,这些家族往往与球队所在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,将球队视为社区的一部分而非纯粹的商业资产,随着球队估值指数级增长,许多家族难以抗拒巨额利润的诱惑,选择套现离场,取而代之的,是来自科技、金融、娱乐等领域的亿万富翁,他们将球队视为资本布局的一部分,或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
资本涌入的动力:NBA的全球化与商业化成功
为什么NBA球队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?答案在于联盟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。
电视转播合同的爆炸式增长为球队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,2016年,NBA与ESPN、TNT签订了9年240亿美元的转播合同,是此前合同的三倍,2025年,新一轮转播合同预计将再创新高,可能达到每年80亿美元以上,这笔收入确保了即使是最小市场的球队也能盈利。
NBA的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,中国、欧洲、非洲等地的市场开发让NBA品牌价值倍增,2022-23赛季,联盟总收入突破100亿美元,创下历史纪录,球队估值的增长速度远超传统投资渠道,吸引了寻求高回报的资本。
2014年接任总裁的亚当·萧华(Adam Silver)推行了一系列改革,包括引入体育博彩合作、开发NFT和元宇宙等数字资产、创新媒体内容制作等,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联盟的商业潜力。
资本介入的利弊:商业效率与社区情感的博弈
资本的大规模介入带来了NBA运营模式的现代化变革,新所有者往往带来更专业的商业管理团队,推动球队在赞助开发、场馆运营、数字媒体等方面实现效率提升,以金州勇士为例,新所有者不仅打造了冠军球队,还斥资13亿美元建设了大通中心,将球队打造成一个综合娱乐品牌。
资本主导的模式也引发担忧,传统家族经营往往更注重球队与社区的长期关系,而资本可能更关注短期回报,一些批评者指出,资本介入可能导致球队决策更加功利化,如为了避税交易受欢迎的老将,或者将票价定得过高,排除普通球迷。

更重要的是,资本流动性可能导致球队搬迁风险增加,虽然NBA有严格的反搬迁政策,但资本追求最大回报的本能可能推动球队向更大市场转移,近年来,关于雄鹿、灰熊等队可能搬迁的流言不时出现,虽未成真,却始终是悬在球迷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典型案例分析:从火箭到太阳的所有权更迭
休斯顿火箭的易主过程颇具代表性,2017年,长期所有者莱斯利·亚历山大(Leslie Alexander)以22亿美元将球队售予餐饮大亨蒂尔曼·费尔蒂塔(Tilman Fertitta),亚历山大拥有球队24年,期间火箭两次夺冠,建立了深厚的球迷基础,而费尔蒂塔作为本地富豪,承诺保持球队在休斯顿的地位。

资本的压力很快显现,费尔蒂塔因疫情面临餐饮业务巨额亏损,不得不通过交易明星球员詹姆斯·哈登来减少奢侈税支出,导致球队进入重建期,战绩一落千丈,虽然从商业角度这是合理选择,但却伤了球迷的心。
相比之下,菲尼克斯太阳的易主展示了资本积极的一面,2023年,抵押贷款巨头马特·伊什比亚(Mat Ishbia)以40亿美元收购太阳队,伊什比亚不仅是亿万富翁,更是前密歇根州立大学篮球队员,对篮球有真挚热情,他上任后立即投入巨资补强阵容,交易来凯文·杜兰特,并承诺投资升级场馆设施,这种“资本+热情”的组合或许代表了理想的所有权模式。
资本狂潮下的NBA何去何从
随着球队估值持续攀升,未来NBA所有权可能会呈现两种趋势:个人富翁可能逐渐难以独自承担收购成本,球队所有权将向投资集团化发展;资本国际化程度将加深,中东、亚洲等地的资本可能更多介入。
联盟办公室对此趋势持谨慎态度,萧华多次强调“NBA首先是一个社区资产”,联盟要求潜在买家通过严格审查,确保其有长期经营的承诺和财务实力,2023年,联盟甚至出台了更严格的所有者资格审查指南,要求买家证明自己有能力在逆境中保持球队稳定。
球员协会也对这一趋势表示关注。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Association, expressed concern that capital-driven ownership might prioritize profits over player welfare and team culture.
无论如何,资本重塑NBA所有权格局的趋势已不可逆转,问题的关键不再是是否应该接受资本,而是如何引导资本为联盟的长远健康发展服务。
14支球队易主,14个时代更迭,NBA所有权的变迁折射出全球体育产业化的宏大图景:体育不再仅仅是竞技与激情,更是资本、商业与文化的复杂交织,传统家族企业的淡出令人唏嘘,但这也是联盟发展的必然阶段,当资本带着它的理性与冷漠进入更衣室,当球队价值以亿万美元计量,篮球运动的本质——那份纯粹的热爱与社区认同——是否还能保持?答案不在董事会会议室,而在每一个球迷的心里,在每一次欢呼与叹息中,NBA的未来,将在这场资本与传统的对话中缓缓展开。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